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現 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1991)「專業枯竭(Burnout)」之成因與處理方法。測驗與輔導,101期,頁2031-2033

一、前言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方剛﹑楊明磊(通訊作者)﹑俞強﹑江珈瑋﹑朱雪琴﹑陳如湘(2009.6.18)。大學生理想情侶標準受社會性別教育影響的分析。中國青年研究CSSCI669-72

 (楊明磊,通訊作者,男,臺北市人,1965—,心理諮商博士,臺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職場心理諮商、性以及男性研究;方剛,男,天津人,1968—,社會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學系講師,主要從事性別研究;江珈瑋,女,1983—,臺北市人,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俞強,,安徽宣城人,1978--,歷史學博士,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朱雪琴,女,上海市人,1977—,上海市461D心理工作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婦聯幹部;陳如湘,吉隆玻新紀元學院輔導系主任。)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剛,王玲玲,楊明磊,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60-63

該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芃麗﹑楊明磊(2010.3)以親密按摩改善照護機構老人憂鬱及焦慮情緒成效之研究--以單一受試者設計為例。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61),54-64。(ISSN2072-9235

 前言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楊明磊(2003SARS經驗與學校輔導工作的反省。「寫意」通訊(電子報),第40期,教育部訓委會北區大學院校輔導工作諮詢中心發行http://140.115.183.140/north/epaper/40/40_200309_4.htm

    在多元典範的世界裡,一個試圖理解現象的重要前提是需要回身檢視自己的「立場」,即我們不僅需要看見現象,也需要知道我們是站在怎樣的位置/立場上來理解這樣的現象,以SARS為例,如果站在「醫療衛生」的立場來看,則我們會把SARS的相關經驗置入於發生﹑流行﹑感染﹑治療與防護等等範疇中,形成一系列有關如何防治SARS「疾病」的知識;然而如果站在「社會體制」的立場來看,則我們將有機會發現政府﹑政策﹑決策﹑文化價值與歷史傳統等等結構單位如何在此次SARS經驗中介入與發生影響,以及涉身其中的人們與各種組織如何在此過程中感受﹑行動與轉變。從醫療衛生的立場認識SARS可以讓我們建立對SARS的相關知識與增進治療技術,從社會體制的立場理解SARS雖不必然能增加治療技術,卻可以豐富我們對SARS與人及世界關係的體會。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表於中國輔導學會主辦之「諮商員專業發展研討會」。修訂版刊登於輔導季刊,2000年3月,第36卷,

第一期,第6-10頁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社會近年來各種天災人禍不斷,生活其中的人們往往被迫承受重重壓力,公司同仁不論早班﹑日班或夜班;在線上﹑廠中還是辦公室裡,也總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與責任,壓力有時候讓人過度緊張,難以入眠,有時候卻讓人疲倦無力,無法打起精神,如此輕則降低工作表現,重則釀成大禍,影響深遠,面對此種情形,最佳做法自然是尋求諮商室的長期協助,但有時難免因時空限制而需要暫時性的立即處理,因此本文特別介紹源自中醫推拿及巴里島按摩手法的幾種簡單且立即有效的自我照顧方法,希望對同仁有所助益。

一﹑提神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06.4.8)近十年台灣年輕學者男性研究趨勢與兩岸三地男大學生調查結果之對比分析。

第四屆兩岸三地男性的醒覺與更新研討會。香港城市大學。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09.8.6)新流感(H1N1)期間員工諮商師的工作策略。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誌,6,增刊A6-9

    H1N1新流感的爆發,造成台灣股市一日重挫二百多點,也引起全球各國的恐慌及高度警戒,台灣行政院衛生署葉金川署長亦表示,新流感疫情遲早會進入台灣。從組織的角度來看,新流感目前雖因天氣漸熱而受壓抑,但等到秋冬之際就很可能再次盛行,因此提早防範與處理同仁面對新流感時可能有的各種生心理反應,將能減少組織因新流感帶來的各種損失,而從前次SARS的經驗顯示,此類疾病的傳染絕不只是醫療問題,亦會實質影響社會人心,因此組織內的員工諮商師有必要主動規劃相關心理預防措施,故撰本文以供各界參考。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1996)亂倫受害者的心理角色衝突。杏陵天地,第5卷,第4期。頁33-36

     「亂倫」一直是一個令人傷痛的話題,在台灣,兒童性傷害的個案中,有許多的加害者是兒童自己的父母,對加害者而言,選擇以自己的子女為性侵犯的對象,反應出加害者在人格與人際行為上的困難,對受害者而言,家從保護的地方變為受傷的來源,同時由於許多遭到亂倫的個案受害的歷史往往很長,為了在家庭中求得生存,使得其人格發展過程中常會有著許多隱微複雜的變化,因此治療者在面對這些當事人時,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去瞭解及認真對待。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楊明磊(2010.6.11)「N世代化」概念下的諮商:視域與策略。N世代化之學習與諮商:發展與挑戰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N世代的界定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09.9.30)男性諮商的權力關係與特殊議題。國際中華性學雜誌,93),45-48

    不少文獻指出,諮商關係雖說是一種助人關係,但雙方其實也隱含一些權力的互動,其中包含知識權力與性別權力,且兩種權力關係會同時交錯出現,諮商師以助人者身份面對需要求助的當事人,已有高低地位關係,同時,諮商師的專業背景又讓她/他比當事人更有知識及權力去評價與診斷當事人,則是知識權力關係,此時如果當事人與諮商師都是男性時,潛在的男性競爭心態往往會在諮商過程中悄悄出現,彼此打量,暗中較勁,而如果是男性當事人遇到女性諮商師,則一種男女情愫或私下評比眼前這個「女流之輩」的心情也常常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使得若想讓男性當事人放下心防,安分開口說出內心苦惱,常需要諮商師的一番努力奮戰,如此現象讓不少諮商師較不喜歡與男性當事人諮商。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09.9.30)從男性意識角度分析「為何男性不願接受諮商」。國際中華性學雜誌,9(3),43-45。

    諮商不僅是專業工作,也應該是社會行動(social act)。二者的差別不在知識或技巧,而在理解現象的視野(horizon)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05)職業婦女角色轉換與調適的性別反思。台北市生命線電子報,第24期(2005年七月)

    聯合國於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婦女會議提出「性別主流化」宣言,主張對於各種日常事務與政府政策均應加入性別的思考角度,由此角度思考「職業婦女角色轉換與調適」即可衍伸出幾個討論: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性是人類歷史始終不曾缺席的議題,但我們對待性的態度卻是隨著歷史與文化發展而常有改變,對性異常的定義與觀點亦是時有更迭,本文意圖從性學歷史演變的角度思考現今醫學與心理學對性倒錯的對待態度。並試圖反省,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性表達與性滿足,以及我們是如何將不該以性為名的事物誤套上性而增添了污名的可能,並也因此縱容了真正需要譴責的對象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什麼形式的性,而是任何形式的對他人之侵犯與傷害。

    基本上,生殖與享樂是性的兩大根本要素,由於生殖涉及醫學專業,醫學的重要功能又在診斷正常與異常,故醫生往往成為性論述的合法發言人,「正常與不正常」亦成為討論性的基本立場。另一方面,享樂總會碰觸整體社會的允許與禁忌,因而倫理道德中的「應該與不應該」或文化習俗裡的「放縱與保守」也成為討論性的基本立場,換言之,不論歷史文化如何變化,我們對性的討論基本上往往圍繞在「是否正常?是否應該?與是保守或放縱?」這三個角度。保守的社會傾向投注較多精力於性的禁忌與規範,處罰性的異常與不該,限制性的探索及多元發展;反之,放縱的社會則對性有較多的寬容與准許,容忍性的異常並接納性的多元和探索[1]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平而論,女變男的變性人生子事件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醫學意外,當事人原本就是女性,變性只修改了外型與外生殖器,原本女性的子宮仍保留,所以仍然能懷孕(雖然有些讓人懷疑的是,當事人因變性而施打的男性賀爾蒙為何無法阻止受精卵著床)。相同的概念則是由男變女的變性人在變性以後,以自己的精子讓她的女伴懷孕,兩者皆是在變性以後,行使其原本性別的自然權利,這類事例引人注意的不是醫學上的驚奇,而是性別認知習慣的衝擊,以及法理倫常的挑戰。

    變性人生子挑戰了既有的法律倫常是否可以繼續以自然性別作為法律權利歸屬的依據?或者性別本身也需要成為法律的界定,讓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劃分不再清晰,而代之以更為中性與寬廣的詞彙,例如開放了同性戀結婚後,婚禮雙方就不必再以新郎新娘或男方女方的傳統性別區分,同樣的,當變性人也能生子後,產假及生育補助的對象也就需要涵蓋各種性別的可能,以生育者而非孕母稱呼,並均享有相同的法律保障;一些原本隱含性別歧視的法律條文或許也能因此得到改善。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文摘要

    當女性﹑身體與女性身體相關論述日益蓬勃,男性與男性身體的意義與探究則相對模糊稀少,本研究聚焦於公共空間中男性身體的意義,企望探索置身於具有豐富社會性之都會女性,如何關注與理解公共空間中男性身體的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入訪談法,以十位居住於台北市或高雄市﹑三十歲左右﹑多數未婚﹑有固定工作及獨立經濟能力﹑不與父母家人同住之年輕都會女子為訪談對象,意義的詮釋則援引詮釋學之思維進路,重視對話之生產性與詮釋循環的理解精神。訪談內容顯示,公共空間中男性身體的意義似乎是雙面的,對受訪者而言,從小到大來自各種管道的資訊與教育不斷諄諄告誡,使得男性身體總是被認為隱含著某種性意圖或性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生活中必須不斷敏察身邊人體的性別屬性,並依性別的不同採取放心或不放心的身體因應策略,在自己心態上則著重於減低恐懼與不被控制的心理調適;與此同時,男性身體也被以一種「去性化」的方式觀看與理解,相對於男性常以帶著性意味的X光透視眼觀看女性身體,女性則對於男性身體的教養與修飾,如穿著品味﹑儀態舉止等投以較大的關注,男性身體本身如體格﹑骨架﹑腰身或臀部等雖然也會注意,卻不必然會往性的方向聯想。本研究認為上述男性身體性犯罪化與去性化的雙重意義,正反映出公共空間中性別偏見的普遍化,而男女雙方均以不同形式成為此種性別偏見的受害者。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人都想要幸福,卻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幸福,幸福究竟在哪裡?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調查: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