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明磊(2010.6.11)「N世代化」概念下的諮商:視域與策略。N世代化之學習與諮商:發展與挑戰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N世代的界定

    『1999年全台灣首批接受電腦教學的小學生,2010年將大舉進入職場,宣告「N世代」時代的開始』。這是財訊雜誌20091210日那一期所寫的內容(陳良榕、吳偉立,2009),說明了N世代的兩個主要概念:(AN世代指的不僅是具備使用電腦及網路的能力,更必須生活於電腦網路環境;(B)屬於這個世代的人們必須是指已經進入職場,成為消費主力之一,以及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一環,才使得他們的影響力足夠成為待討論的一群。換言之,N世代的諮商意味著也就不僅是將電腦及網路視為一種工具,更需要視之為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生存處境/脈絡(楊明磊,2001)。

    這兩個概念也隱含著「N世代化」的延伸意義:(C)當電腦與網路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行走坐臥食衣住行樣樣有著電腦與網路的身影,使用電腦與網路能力成為人們所不可能或缺的部分,代表著原本限定於特定族群的名稱已逐漸擴散成為所有人的背景,「N世代」的範圍模糊了,所有人也就被「N世代化」了;(D)擁有消費力與生產力乃至於投票權,意味著這世代的人們具備影響社會的直接及間接權力,N世代化則進一步顯露,具備權力的不僅是被N世代化的人,還包括「N」本身,即誰能掌控電腦與網路,誰就掌握全社會。

 傅柯的《規訓與懲罰》

    對於這種權力關係的轉變,以及人們被N世代「化」的規訓,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在《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一書裡的精彩論述正可供我們認真思考N世代化的意義。

    在《規訓與懲罰》中,傅柯以類似物理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概念說明一個社會行動的主﹑被動雙方如何相互造成影響,並以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5-1774在位)處決刺客為例,路易十五以殘酷手段公開處決刺客成功彰顯了君王的權威,卻也因其手段的殘酷造成人民對君權的憤怒與反抗。這意味著任何一種力量不會只有單方面的施行,而一定會有相對應的反作用力,換言之,當人們被N世代化的時候,自然也會有種相對應的力量反射回去。例如當一切都充滿電腦與網路時,人們會開始逐漸追尋無關科技的事物,如心靈成長﹑真實感情及文化創意等。

    不過傅柯對此種作用與反作用力的對應關係進一步加以延伸,並將權力的意義融入其中,他以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的全景敞視建築(panopticon)為例,說明當人們在無法明確指認造成影響的單一來源時如何受到體制的規訓而產生行為與思考的改變。全景敞視建築是一個在中央有個瞭望塔樓的環形監獄建築,囚室被建立在環形建築的周圍,中心瞭望塔設有360度環形窗戶,使中心瞭望塔只需一名監督者即可監視所有囚室內的犯人,而犯人卻無法看到塔中的監視者,這樣的設計使前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被打破,犯人知道自己被監視卻不知道是在被誰監視,因此無從反對監視來源,反作用力因而被化解,從此,權力可以不斷地對人們施力,然而人們卻因無法確知力的來源來自何處而難以回擊,如此一方面讓現代的權力擁有者可以更有效地對人們施加權力又不用擔心受到反制,又使得體制與體制的建構者開始分離,人們只能對體制做出反應卻無法對體制背後的建構者反應。以此概念對映到「N世代化」,即為我們只能說自己被N世代化了卻無法說明究竟「是誰」讓我們被N世代化,而網路原本只是一種客觀的科技,現在卻成了一個可作為主詞,彷彿具有獨立意識的影響者,人們也因此時常以「網路讓青少年如何如何…」﹑「網路使大家變得怎樣怎樣…」這類說法自然而然地被網路所規訓。

    放到諮商工作中,則意味著我們在遇到當事人議題時,除了思考「當事人的問題如何形成的」,也需要進一步思索「是怎樣的脈絡中讓當事人的問題足以成為問題」,例如,當諮商師遇到一位因重度使用網路而影響生活作息的當事人時,除了要問「為何這當事人會如此重度使用網路?」,還需要追問「是怎樣的背景脈絡使網路讓人可以如此重度的使用?」

    傅柯繼續解釋在權力運作下,規訓如何發生:在全景敞視建築中,犯人不知道自己何時以及被誰持續監視,只能假設自己總是一直被監視著,因此需要時時自我監視與約制自身行為,以免遭到處分,這樣的反應使得過去總是來自外在的規訓力量轉化變成人們的自我規訓,進一步使得權力中心對社會的掌控更為省力也更容易隱匿,人們因為持續地自我約制到後來甚至會忘記這些自我約制的背後其實始終有著權力的作用。

    尤其,現代的權力者將整個社會分化成學校、工廠、醫院、軍營等較小的權力點,這些機構以各種明文或非明文的規矩﹑習俗﹑傳統﹑慣例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其規訓,此時,由於權力來源益發隱匿,造成受力者期望反饋的反作用力陷於迷惘而無力,而處理無力的一種方法是尋找代罪羔羊,也就是將反作用力加以轉嫁。

    傅柯以監獄為例說明這種轉嫁反作用力的過程,傅柯發現許多犯人進了監獄後不但沒有改過向善,反而學到更多犯罪技巧,甚至不同罪犯因此結識而在出獄後組成更具破壞力的犯罪組織,這使得警察及監獄必須持續存在,換言之,一開始是為了消滅犯罪而存在的警察與監獄到頭來卻成了維持罪犯繼續成為罪犯的機制,而罪犯的繼續存在也成了警察與監獄必須繼續存在的合理與正當理由,而當罪犯繼續存在,權利者就可將原本人民與權利者的對抗轉嫁為罪犯與非罪犯的對抗,人們為了有效對抗甚至會轉而支持權力者擁有更多權力以杜絕犯罪,同樣的,罪犯以外的許多次族群也透過此種方式被權力者將人民的反作用力轉嫁到他們身上而成為社會公敵,從此,權力者可以藉著將各種次族群製造為社會公敵以轉嫁人民對權力者的反作用力,甚至藉打擊社會公敵或次族群而反過來獲得人民的支持而不再是反抗,有效地化阻力為助力。

    對映到N世代化的概念裡,人們基於需要而開始使用電腦及網路,政府及商業機制創造各種相關政策及產品讓人們容易生活於電腦與網路環境,到頭來我們不僅不能沒有網路與電腦,甚至電腦與網路足以掌握所有人,各種戶政﹑稅則﹑銀行帳戶﹑信用交易﹑個人資料﹑人際網絡﹑學習與工作素材樣樣都靠電腦及網路儲存、交換與完成,這些平台的擁有者及提供者成了最大的權力者,以提供免費搜尋的搜尋引擎供應者竟能成立商業公司,甚至擁有高股價即說明了此種現象。

N世代化的心理現象與諮商策略

    將傅柯的概念應用於「N世代化」的思考中,即成了人們如何在網路環境與相關體制中逐漸被規訓,如何在這樣的處境裡一點一滴地受影響,與自動地調整自身行為,並對所身處的體制絕少反省覺察,沿著這樣的規訓邏輯來觀看在N世代化的趨勢下,筆者認為包含以下幾個心理現象,並提出可考慮的諮商策略:

    一、知識權威地位的改變:近年來新興科技大量問世,為10年少見,從觸控面板、電子書、微投影機、醫療電子,到雲端運算、LED、太陽光電、燃料電池、USB3.0,百花爭鳴,臺灣科技業在全世界引領風騷並展開世代交替,大批新生力軍將接下成熟產業的棒子(臧聲遠,2010),使得年輕一輩擁有的知識內涵遠超過老一輩,《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一書作者泰普史考特(引自陳良榕、吳偉立,2009)認為這是「史上第一次,年輕人對一件真正重要的東西,懂得比上一代還多」。也讓上一代不再因為工作年資或年齡而自動擁有較優越的知識權威,落伍的恐懼與壓力逐漸蔓延在上一代的心理,數位「難民」的說法也許正是一個實例。就諮商而言,這意味著諮商師遇到父母擔憂孩子的「網路成癮」時,也需要一併考慮父母擔心的背後是否可能隱含父母本身對於孩子越來越難以掌控的失控感,以及父母由於並非成長於網路世代而對網路這類高科技有著隱含抗拒,並將這樣的抗拒表現在對孩子熱衷網路的無法理解及拒絕加入。

    二、親子關係的變化與挑戰:當下一代擁有的知識技能多於上一代,且下一代的生活環境迥異於上一代,使得父母想要瞭解孩子生活的困難開始多了更多的技術性障礙,父母單是花時間陪子女已不足夠,更需要學習對孩子而言可能是理所當然的知識和技術,有了網路,孩子就算在家不出門也可能變壞,HINET的「色情守門員」和「上網時間控制」服務的大受歡迎說明了父母試圖抓回掌控權的努力。就諮商而言,無論父母再如何管控孩子的上網時間或所拜訪網站,卻終究無法得知孩子不在家中時與網路有多密切,這意味著諮商師需要更努力協助父母發展出「控制」以外的態度與行動來瞭解子女的生活及想法,更需要以非N世代的腦袋去體會理解N世代的思考與心理現象。 

    三、假知識權威的出現:網路充滿資訊,對於不懂的事物,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從網路取得豐富資訊,透過複製/貼上等編輯動作即能形成洋洋灑灑的專業文章,人人都可以看起來擁有許多知識,只是,資訊不等於知識,複製來的文章不見得正確,有能力複製資訊編輯出新文章也不表示真得瞭解了文章中的內容,使得假知識權威充斥現代社會。就諮商而言,意味著諮商師需更具備分辨真假知識權威的本事,也協助當事人學習分辨資訊的正確性。

    四、「詮釋」的價值逐漸上升:當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獲得大量資訊時,誰有能力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地有效解讀資訊背後的意義就開始變得重要,也讓「分析師」成為新興專業(臧聲遠,2010)。

    五、 隱私的公開與保密:相對於保密時代,維護個案隱私幾乎是諮商專業的最重要倫理之一,但N世代的年輕人卻主動透過MSN狀態﹑部落格﹑臉書﹑微網誌…等等各種方式大方揭露自己的個人生活和私人心情,展覽自己比隱藏自己更成為N世代的主流行動,而沒人來看自己的部落格可能比隱私被洩漏更令人害怕。

    六、天涯若比鄰,比鄰若天涯:一個在台灣的年輕人可能和遠居洛杉磯的同行往來密切,卻和對門的鄰居無所接觸。

    七、多數變少數,少數變多數:人們看似交友的機會大增,卻很可能比過去更集中於只交往特定嗜好興趣的朋友,同時,原本在社會中屬於少數的族群卻可因網路輕易集結功能,從群聚中彼此分享與交流共同嗜好和經驗,使得原本被視為禁忌或不道德的行為(例如戀童﹑偷竊等)因彼此分享及感受上的友伴眾多而獲得解禁;也更進一步使得這些族群中人逐漸失去社會的現實感,變成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不自知。就諮商而言,敏察當事人的社會現實感狀態及具備協助當事人建立社會現實感的知能,即成為諮商師日益重要的能力。

    八、朋友多而知己少:臉書將人人都連結起來,MSN聯絡人多如牛毛,每個人都忙著和不同的人接觸,能持續和一個人持久的聯繫相處反而相對稀少。

    九、擅長建立關係與結束關係,卻不擅長維繫關係與修復關係:網路讓人容易建立關係,封鎖讓人輕易結束關係,但是當現有關係出了問題時,人們卻不一定擅長修復,畢竟,換一個新朋友可能容易多了,然而,當持續的建立新關係又結束舊關係,人們對於維繫一份長久關係也就容易失去耐性,久而久之難免出現兩個自我對話:「誰會永遠在我身邊?」以及「我又願意為誰而停留?」

    八﹑九兩項的共同議題為「人們的生活變得既熱鬧又疏離,內在心靈則既歡樂又寂寞」,這樣的心情並不必然會直接造成生活的「問題」而常常只是一種感受﹑一種心情狀態,一種看似沒有實質困擾卻感到內心不踏實不安定的幽微心思。而帶著這樣的心思尋求諮商時,常有的主訴內容即常是:「我也說不出來自己怎麼了,明明生活過得還可以,卻始終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使得若諮商師不能理解此種內在經驗時,就往往覺得無法聚焦,也難以透過「具體化」技巧讓議題更具體(因為本來就不是具體事件的問題),更進一步說,這種多重且綿密複雜的心情往往不是靠「適應」就能解決。換言之,諮商師需要學習直接處理心情而非事件的能力,諮商的方向也要能夠超越「適應或解決」的思維,走向「在生活脈絡裡工作」。

    這一切並不容易,但值得做。

參考文獻  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