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方剛﹑楊明磊(通訊作者)﹑俞強﹑江珈瑋﹑朱雪琴﹑陳如湘(2009.6.18)。大學生理想情侶標準受社會性別教育影響的分析。中國青年研究CSSCI669-72

 (楊明磊,通訊作者,男,臺北市人,1965—,心理諮商博士,臺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職場心理諮商、性以及男性研究;方剛,男,天津人,1968—,社會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學系講師,主要從事性別研究;江珈瑋,女,1983—,臺北市人,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俞強,,安徽宣城人,1978--,歷史學博士,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朱雪琴,女,上海市人,1977—,上海市461D心理工作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婦聯幹部;陳如湘,吉隆玻新紀元學院輔導系主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亞洲四城市(北京、杭州、臺北、吉隆玻)男女大學生期望理想情侶應具備何種特性,兩性對彼此期望的瞭解程度,以及這些現象背後的社會性別影響因素。採用開放性結構問卷收集資料,再依據紮根理論精神,逐步編碼、歸類及整理出各城市最多人期望的前十項。結果顯示,不同城市大學生對理想情侶的期望特性及順序並不相同;各城市男女對另一性別的期望均有瞭解不足的現象,但女性比男性較瞭解異性的期待;等等。本研究最後從社會性別等角度進行分析,指出中國大陸的社會性別意識普及遠遠落後於臺北和吉隆玻,是造成四城市調查結果差異的根本原因。最後提出,高校進行社會性別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急迫,這將有助於促進性別和諧。

 

關鍵字:社會性別(gender),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理想情侶(ideal lover),擇偶偏好(mate-selection)

 

一,研究背景

擇偶(mate-selection)是人們在特定結構的婚姻市場中,根據自己的擇偶偏好(mate-selection preference)挑選物件的歷程(張榮富,2006)。這一擇偶偏好,又可以被解讀為理想的情侶標準。理想情侶標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下,是不同的,因此是一個變化的狀態。此外,擇偶偏好是存在性別差異的,男女兩性的擇偶觀念和理想情侶標準是不同的。

對男女在擇偶標準上的差異,存在有不同的解釋。

李美枝(1996)認為偏好是一種人類為解決問題而演化出來的心理機制,而若未選擇適當物件可能會有強烈的恐懼,形成男女基本的性關聯式態。Trivers (1972)亦從演化論觀點提出親職投資說(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以解釋男女擇偶條件為何不同,他認為兩性由於生理結構差異與繁衍後代需求差異,會訂定不同的擇偶條件,例如男性對女性外貌美麗的重視隱含著冀求較有生育力及競爭力後代,女性則較重視男性提供的安全保護,基本上,雌性動物對下一代付出的基本親職投資量超過雄性動物,故會比雄性動物採取更嚴格的擇偶策略。莊耀嘉(2002)認為兩性擇偶條件的差異在於女性選擇伴侶時會較優先考慮男性是否能提供情感與經濟資源的保障;而男性無論在短期或長期的擇偶條件皆比女性更重視其物件的年輕貌美。李良哲(2002)的研究也指出男性比女性更重視外表吸引力,但兩性在理想親密關係中,最重視的都是親密忠誠,其次為平等及熱情,其中女性對親密忠誠及平等的重視程度高於男性,且這種男女差異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WillaimsBest1982)。對大學生而言,李春秋、曹慧、張建新、史占彪(2007)的研究發現男女大學生擇偶偏愛方面有顯著差異,雖然兩者都重視對方的誠實可靠、熱心善良及健康,但女性在健康、教育、體育運動、高薪、背景、物資、地位等因素的偏好比男性高,而男性偏愛擅長做家務的女性。此外,張思嘉(2001)也指出在擇偶期待上,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在於男性較女性重視生理特性,女性則較重視男方的心理及社會特性,例如親密關係中,女性比男性重視親密、溫暖、忠誠等特性。

在筆者看來,上述解釋並沒有揭示現象的實質。父權文化所塑造的“男主外,女主內”,男人應該剛強,女人應該溫柔這樣的社會性別標準,是造成男女理想情侶標準差異的根本原因。而上述研究中所顯示出的男女差異,只是這一理想社會性別標準的體現。那麼,受性別教育的影響不同,一個文化和社會中的社會性別標準可能有所不同,擇偶偏好也就應該存在不同。本研究便是想考察同屬於華人群體,但在不同地區,因為所受的社會性別教育不同,對男女大學生的擇偶或稱理想情人標準是否有影響,有什麼樣的影響,如何解釋這些影響。本研究的創新在於,對比亞洲四個城市(北京、杭州、吉隆玻與臺北)華人男女大學生在擇偶問題上的異同。

就這四個城市而言,同屬於中國大陸的北京和杭州,社會性別教育雖然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卻是一致的。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之後,中國大陸越來越開始強調社會性別的教育,特別是高校中社會性別的相關課程已經在推廣。但是,比較於臺灣和馬來西亞,社會性別教育尚顯非常不足。以臺灣為例,從小學開始即已在課本與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必須重視社會性別平等教育,甚至有社會性別學者不定期檢驗小學到中學的學校教材是否隱含性別不平等的內容,並要求改進,目前所有大學中皆開有社會性別教育課程,社會性別教育在大學中,甚至中學中已經非常普及,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同時,社會性別學者對社會發聲的機會也更多,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更為深遠。而吉隆玻為馬來西亞首府,雖然積極追求現代化,但也由於回教文化興盛,對傳統女性角色的約制更為嚴格,華人生活其中,需要學習在傳統儒家性別觀﹑回教傳統教義性別觀以及新時代兩性觀念中摸索調適,所以,北京、杭州與臺北、吉隆玻,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對比。

   此外,雖然關於擇偶的相關研究已討論兩性間的差異,卻很少進一步探討兩性彼此是否知道這一差異的存在,或是否能正確預知另一性別的期望內涵。若想在擇偶挑選歷程中成功獲得青睞,人們除了需要對自身的期望有所覺察外,亦須能充分理解對方的擇偶偏好,以有效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或積極調整自身現況以符合對方期待。本研究即試圖填補此一不足,除搜集男女大學生理想情侶的特性外,亦進一步分析男女大學生是否瞭解另一性別對理想情侶特性的期待。

二、調查方法

本研究採取隨機抽樣方式,分別對北京、杭州、吉隆玻及臺北四個亞洲城市各發出二百份自編之開放性結構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北京45名、杭州76名、臺北199人、吉隆玻200人,總計男性248名、女性291名,共計539名,回收率67.4%。

本研究請受調查男學生回答“你心目中的理想情侶應具有那些特性?”、“你最不能接受情侶的那些特性?”、“你認為女性心目中的理想情侶應具有那些特性?”以及“你認為女性最不能接受男性情侶的那些特性?”等問題;受調查女學生則回答“你心目中的理想情侶應具有那些特性?”、“你最不能接受情侶的那些特性”、“你認為男性心目中的理想情侶應具有那些特性?”以及“你認為男性最不能接受女性情侶的那些特性?”等問題。每個問題都請受調查學生至少回答5個以上答案,待全部問卷回收後,以紮根理論精神進行整理、編碼、歸納、分類及命名,最後選出相同名稱人數最多的前10個特性進行性別與城市間的比較。

三、調查結果

由於各城市可用問卷數量不一,因此轉換為百分比進行比較。限於篇幅,無法列出所有結果。

1,亞洲四城市理想情侶的特性

整體而言,華人女性大學生期望的理想情侶特性,以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最受重視,其次依序為真誠善良、有責任感、比自己高、乾淨順眼、幽默風趣、成熟有氣度、斯文帥氣、孝順、開朗樂觀;華人男性大學生期望的理想情侶特性,以善解人意最受重視,其次依序為漂亮、真誠善良、隨和好相處、活潑可愛、開朗樂觀、願尊重包容別人、談得來、成熟有內涵、順眼不難看。男女大學生期望的理想情侶特性不僅內涵不同,順序也相當不一致,且相同性別在不同城市間差異頗大,同時,相同城市中不同性別的差異亦相當高。(男女的第一項都是善解人意,要不要解釋?)

2,亞洲四城市男女大學生對異性理想情侶期待之猜測

統計得出一個相似的結果,四城市女性大學生的理想情侶前五排行,與四城市男性大學生對女性心目中理想情侶前五位的排行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比如女性比較看重的諸如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有責任感、成熟有氣度、真誠善良,等等,而男性則認為女性所期待的理想情侶為好看帥氣、開朗樂觀、大方、隨和好相處,等等。可見男性大學生對女性大學生瞭解有限,且似乎以自己所喜歡的女生類型推測女性的期待。

但是,四城市女性大學生認為男性所期待的理想情侶,與四城市男性大學生實際期望的理想情侶非常相近,這顯示了四地女性大學生對男性的瞭解遠遠高於四地男性大學生對女性的瞭解。

略有不同的是臺北。臺北女生所期待的理想情侶前五排行依序為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真誠善良、乾淨順眼、幽默風趣、比我高,而男性竟然認為女生所期待的理想情侶為幽默風趣、好看帥氣、真誠善良、開朗樂觀、大方。顯示臺北男性大學生在認知上似乎只瞭解其臺北女性大學生期待的是外表順眼以及善良的特性,但女生最重視溫柔體貼及善解人意的特性,溫柔體貼此特性卻未被大多數男生提及,顯示臺北男性大學生對臺北女性大學生的瞭解雖然仍有不足但已較其它城市更瞭解異性,不過臺北男性大學生和其它城市類似,亦有以自己所喜歡的女生類型(臺北男性大學生喜歡善解人意、漂亮、開朗樂觀、隨和好相處、活潑可愛)推測女性期待的傾向。

3,四城市男女大學生所討厭的情侶特性

整體而言,華人女性大學生最討厭的情侶特性為自我中心,其次依序為花心、說謊欺騙、脾氣暴躁、抽煙、不愛乾淨、大男人、多疑小心眼、自大驕傲、任性不講理。華人男性大學生最討厭的情侶特性為任性不講理,其次依序為自我中心、多疑小心眼、說謊欺騙、花心、不愛乾淨、脾氣暴躁、抽煙、說話不經大腦、囉唆。男女大學生討厭的情侶特性不僅內涵不同,順序也相當不一致,且相同性別在不同城市間差異頗大,同時,相同城市中不同性別的差異亦相當高。

4,各城市兩性所討厭及認為異性討厭的情侶特性

北京女性大學生最討厭的情侶前五排行依序為說謊欺騙、自我中心、多疑小心眼、任性不講理、花心,而男性竟然認為女性所討厭的情侶為虛偽做作、言行粗魯、沒責任感、不帥不高、自私小氣為,完全與女性的實際期望不同,顯示北京男性大學生對北京女性大學生瞭解極為不足,尤其是北京男性大學生似乎嚴重低估花心好色為女性所厭惡的程度。另一方面,北京女性大學生認為男性所討厭的情侶特性(前五項依序為驕縱愛鬧脾氣、虛偽做作、不漂亮、小心眼、內向話少),與北京男性大學生實際所討厭的情侶特性亦頗有差距(前五名依序為自我中心、花心、任性不講理、多疑小心眼、說謊欺騙),顯示北京無論女性或男性大學生對彼此都不夠瞭解。

杭州的調查顯示的結果與北京的結果相似,男女大學生對彼此都缺乏瞭解。

臺北女性大學生討厭的情侶特性前五排行為自我中心、花心、脾氣暴躁、抽煙、說謊欺騙,而臺北男性大學生竟然認為女性討厭的情侶為不愛乾淨、自以為是、自閉無趣、言行粗魯噁心、不帥不高,由上述得知,男性僅瞭解女性討厭情侶的前兩項特性,而在其餘討厭情侶的心理特性上皆不夠瞭解女性,尤其是花心這項特性(女性討厭的情侶特性排行第二),顯示臺北男性大學生對女性大學生的瞭解有限,但較北京及杭州男性好些。另一方面,臺北女性大學生認為男性所討厭的情侶特性(前五名依序為虛偽做作、驕縱愛鬧脾氣、不愛乾淨、愛說人是非、不漂亮)則與臺北男性大學生實際討厭情侶特性有所差異(前五名依序為任性不講理、自我中心、說謊欺騙、花心、說話不經大腦)。

吉隆玻的調查結果顯示,兩性大學生的相互瞭解程度也較高。

 

四,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探討北京、杭州、吉隆玻與臺北四個城市男女大學生理想情侶特性,研究結果發現,四城市女大學生在此調查涉及的諸方面,均顯示對男性的瞭解比較多,而男大學生對女性的瞭解相對比較少。這顯然與女性細心、同理性強於男性的女性氣質,以及男性粗心、同理性差的男性氣質有關,但是,我們也看到,在進行了很好的社會性別教育的臺北和吉隆玻,男女的這種差異在縮小。

研究也發現四城市華人大學生在整體上,男性皆傾向期待善解人意及漂亮的女性情侶,而女性較期待溫柔體貼及真誠善良的男性情侶,至於傳統社會所重視的社會條件(如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持家能力等)則均未獲男女大學生重視,與莊耀嘉(2002)的發現有些差異,這或許是社會性別觀念轉變的結果,也不排除大學生進入婚姻時間較傳統延後許多,使心理發展階段正值探索親密的大學生在考慮理想情侶特性時,未將對婚姻對象的期待列入之故(換言之,這個時代或90後的男女大學生已普遍的將婚姻與愛情切割,他們挑選情人時並不以結婚為終極目標,而更重視相處時的適配與融洽)。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中也發現四城市的男性會傾向以自己所喜歡的女性特性去認為女性也期待相同男性的特性,但女性則不會有此現象;以及四城市的華人男性大學生均不瞭解女性最討厭情侶花心的特性。

這些結果還顯示,雖然處於完全不同的文化當中,四城市華人大學生在性別間的差異大於城市間的差異。顯然表示社會性別教育的重要

此外,不同城市之間暴露出來的差異,也體現出不同地區社會性別意識的普及程度對於兩性的理想情侶特性的影響。比如在中國大陸,社會性別意識的普及程度遠遠低於臺北和吉隆玻,所以北京和杭州的男女大學生在表述中體現出更多受傳統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而臺北和吉隆玻的男女大學生則較具有了社會性別平等意識。

  在情侶的理想特性方面,中國大陸的北京和杭州的女大學生對男大學生“有責任感”的期望,都非常高,分別是18.5%16.0%,而吉隆玻只有6.8%,臺北只有5.3%。在筆者看來,這與大陸和臺北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差別有關。“有責任感”是一種表面很堂皇的用詞,青年男女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要求的不僅是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它背後還潛存著諸如“懂得呵護女性”、“能夠養家”等傳統的對男性角色的期待,這些期待在社會性別意識走在前面的臺北和吉隆玻已經遠遠低於大陸了。

  在男生對女生的期望中,吉隆玻和臺北的男生都有一定的比例看重女生“成熟有內涵”,分別為7.2%4.5%,而北京和杭州的男生對此的選擇則全部為零。對於“成熟有內涵”的女性角色的欣賞,註定是屬於具有深刻性別平等意識的男性才有可能做到的。大陸學生無人選擇此項便不難理解,而吉隆玻和臺北男生選擇此項的也並不多,說明這兩地男生的性別平等意識也是處於成長的過程中。

  北京和杭州男生最看重情侶的特性是“真誠善良”,分別為47.1%27.6%,而吉隆玻和臺北的男生對這二項的選擇則非常之低,分別為8.7%4.5%。吉隆玻和臺北男大學生首選的情侶理想特性是“善解人意”。“真誠善良”仍然體現著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做一個“賢妻良母”的要求,而“善解人意”則體現著對平等、寬容、和諧的兩性關係的嚮往。在這個婚姻危機頻頻的時代,具有較強社會性別意識的吉隆玻和臺北男生把這列為最理想情侶特質的首選,體現著對和諧兩性關係的嚮往。

  北京、杭州女大學生都認為男生最嚮往的理想情侶特性是開朗,而吉隆玻和臺北女大學生則認為男生嚮往的最理想的情侶特性是漂亮。吉隆玻和臺北女生的這一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她們對於傳統社會性別角色對男生的深刻影響的認識,認為男人都是“重色”的,這也是社會性別意識強的一種表現。但這一認識卻沒有同時與社會的變化結合起來,即男生更希望女生不要太自我,能夠和諧相處。“善解人意”被北京和杭州的女大學生排在第二位,而被吉隆玻和臺北的女大學生排得更靠後。我們也許可以據此推測說,吉隆玻和臺北的女大學生更不瞭解男生對於情侶的擔心與需求,這是否因為她們所受的性別教育,使她們的自我意識更強,也就更少像大陸女生那樣關注從而也更接近于瞭解男生的需求和擔心呢?

  在女大學生最討厭的情侶特性中,北京和杭州的女大學生最討厭是說謊和欺騙,北京是26.1%,杭州是23.8%,吉隆玻女生最討厭的是脾氣暴躁,臺北女生最討厭的是自我中心,均為19.7%。大陸女生最討厭情侶“說謊和欺騙”,仍然可以從社會性別意識角度解讀,因為這樣的男人是“靠不住的”。男人“自我中心”是“大男子漢氣概”的表現,自然被有社會性別意識的臺北女生所最為反感,而大陸兩地女生對此的反感指數不是最高,並且她們對於情侶脾氣暴躁也相對比較能夠容忍。北京女生無人表示厭惡男人脾氣暴躁,杭州女生也只有4.8%的人表示厭惡情侶脾氣暴躁。在缺少社會性別意識的文化裡,脾氣暴躁不是惡習,只是性別特點。但是,如果我們具有了社會性別意識,就會知道脾氣暴躁本質上是“支配性男性氣質”的一種表現,是男人對女人進行控制與奴役的一種表現(方剛,2008:165-171)。

  不同城市女大學生對男生“花心”都表示出同樣的反感,而男性都沒有認識到這種反感。這說明兩性在對待情感專一與否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對於許多男大學生來說,“花心”是具有支配性男性氣質的一種體現,是“更像男人”的一種表現。而對於女性來說,這就意味著“背叛”,即使在性別平等方面受過較好教育的女大學生,仍然無法接受這種從根本上挑戰了她們“核心利益”的行為。

  男大學生最討厭的情侶特性,大陸二城市首選均是“自我中心”,北京和杭州分別是23.5%34.8%,而吉隆玻和臺北的男大學生只將之列為第二選項,他們的第一選項都是“任性不講理”(20.5%28.8%)。有意思的是,選擇這個的北京男生只占11.8%,而杭州男生一個也沒有。這種差異同樣反映出社會性別意識差異的影響。如果說男人的“自我中心”還可以理解為支配性男性氣質的一種表現,得到一些女人的寬容,那麼女人的“自我中心”則完全有違傳統的女性角色要求,傳統女性應該是以男人為中心的,所以“自我中心”的女性最無法為大陸男生所接受。(這個分析很棒!)

“自我中心”在社會性別意識強的人群的心目中,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貶意詞,而是具有了自主、自卑(?)、不附屬的含義,體現著女人的自主性。而“任性不講理”,就不再是“自主”了,是一種缺點了。所以,臺北和吉隆玻的男大學生更多選擇這個。而對於沒有社會性別意識的人群來說,“任性不講理”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女性“愛耍小性子”的特點,是可以被寬容的。

限於篇幅,我們無法做更多深入展開的分析。但已有的這些分析,已經為我們展示了四地華人在社會性別意識上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性別意識強的男生和女生,他們對理想情侶的期待更有助於促進雙方的和諧相處。

因此,在中國大陸推進高校的社會性別教育,顯得非常有益而且迫切。

考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sir100 的頭像
    yangsir100

    楊明磊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