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性是人類歷史始終不曾缺席的議題,但我們對待性的態度卻是隨著歷史與文化發展而常有改變,對性異常的定義與觀點亦是時有更迭,本文意圖從性學歷史演變的角度思考現今醫學與心理學對性倒錯的對待態度。並試圖反省,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性表達與性滿足,以及我們是如何將不該以性為名的事物誤套上性而增添了污名的可能,並也因此縱容了真正需要譴責的對象—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什麼形式的性,而是任何形式的對他人之侵犯與傷害。
基本上,生殖與享樂是性的兩大根本要素,由於生殖涉及醫學專業,醫學的重要功能又在診斷正常與異常,故醫生往往成為性論述的合法發言人,「正常與不正常」亦成為討論性的基本立場。另一方面,享樂總會碰觸整體社會的允許與禁忌,因而倫理道德中的「應該與不應該」或文化習俗裡的「放縱與保守」也成為討論性的基本立場,換言之,不論歷史文化如何變化,我們對性的討論基本上往往圍繞在「是否正常?是否應該?與是保守或放縱?」這三個角度。保守的社會傾向投注較多精力於性的禁忌與規範,處罰性的異常與不該,限制性的探索及多元發展;反之,放縱的社會則對性有較多的寬容與准許,容忍性的異常並接納性的多元和探索[1]。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平而論,女變男的變性人生子事件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醫學意外,當事人原本就是女性,變性只修改了外型與外生殖器,原本女性的子宮仍保留,所以仍然能懷孕(雖然有些讓人懷疑的是,當事人因變性而施打的男性賀爾蒙為何無法阻止受精卵著床)。相同的概念則是由男變女的變性人在變性以後,以自己的精子讓她的女伴懷孕,兩者皆是在變性以後,行使其原本性別的自然權利,這類事例引人注意的不是醫學上的驚奇,而是性別認知習慣的衝擊,以及法理倫常的挑戰。
變性人生子挑戰了既有的法律倫常是否可以繼續以自然性別作為法律權利歸屬的依據?或者性別本身也需要成為法律的界定,讓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劃分不再清晰,而代之以更為中性與寬廣的詞彙,例如開放了同性戀結婚後,婚禮雙方就不必再以新郎新娘或男方女方的傳統性別區分,同樣的,當變性人也能生子後,產假及生育補助的對象也就需要涵蓋各種性別的可能,以生育者而非孕母稱呼,並均享有相同的法律保障;一些原本隱含性別歧視的法律條文或許也能因此得到改善。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洛依德曾說,人類自尊在歷史上受到過三次打擊,最初,人類高傲地說人是地球的主宰,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這個持續千年的驕傲被哥白尼推翻;然後人類說,就算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至少,在地球上的人是地球的主宰,是上帝依其形象創造的世間聖主,但是這個驕傲也只持續了大約四百年就被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人類並非上帝的特殊檢選,而只是進化過程偶然的巧遇;然後人類說,就算都是進化的結果,但是人類所具有的理性優於其他生物,所以人仍是進化的最佳產品,然而不過幾年,佛洛依德就再度挑戰人類自尊,認為人的理性僅是冰山顯露於海面的小小鋒芒,真正影響人類言行的是那些理性燭光無法觸及的無意識世界,理性之外的深層心靈才是解析人類靈魂的終極答案。佛洛依德在二十世紀初對探索當事人內在深層心思以及耙梳個人歷史的重視,指引了隨後近百年心理諮商/治療的基本思維,並相信促使當事人「自覺」是重回理性的主要途徑。
這三次打擊都是以一人之姿挑戰人類的自尊聖碑,然而,二十世紀末期神經心理學與演化心理學卻聯手以整個學門挑戰人類的最後自尊--「自覺」,她/他們相信人類心靈的真正答案存在於我們無法自覺的大腦神經化學運作,且此一運作深受千百萬年來人類為適應環境求取生存的演化歷程所影響。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文摘要
當女性﹑身體與女性身體相關論述日益蓬勃,男性與男性身體的意義與探究則相對模糊稀少,本研究聚焦於公共空間中男性身體的意義,企望探索置身於具有豐富社會性之都會女性,如何關注與理解公共空間中男性身體的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入訪談法,以十位居住於台北市或高雄市﹑三十歲左右﹑多數未婚﹑有固定工作及獨立經濟能力﹑不與父母家人同住之年輕都會女子為訪談對象,意義的詮釋則援引詮釋學之思維進路,重視對話之生產性與詮釋循環的理解精神。訪談內容顯示,公共空間中男性身體的意義似乎是雙面的,對受訪者而言,從小到大來自各種管道的資訊與教育不斷諄諄告誡,使得男性身體總是被認為隱含著某種性意圖或性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生活中必須不斷敏察身邊人體的性別屬性,並依性別的不同採取放心或不放心的身體因應策略,在自己心態上則著重於減低恐懼與不被控制的心理調適;與此同時,男性身體也被以一種「去性化」的方式觀看與理解,相對於男性常以帶著性意味的X光透視眼觀看女性身體,女性則對於男性身體的教養與修飾,如穿著品味﹑儀態舉止等投以較大的關注,男性身體本身如體格﹑骨架﹑腰身或臀部等雖然也會注意,卻不必然會往性的方向聯想。本研究認為上述男性身體性犯罪化與去性化的雙重意義,正反映出公共空間中性別偏見的普遍化,而男女雙方均以不同形式成為此種性別偏見的受害者。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09.4.16)資遣諮商的工作策略。人事月刊,48(4)。
近年來世界各地均出現經濟下滑趨勢,造成組織整併與大量裁員風潮,從歐洲的法國空中巴士於2007年裁員一萬人,到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裁員二萬九千人,通用汽車公司裁員四分之一,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更造成世界各地金融機構倒閉﹑整併,甚至小國冰島幾乎破產。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人都想要幸福,卻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幸福,幸福究竟在哪裡?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調查: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刊登於民91.5.13,「銘傳一週」517期,第二頁
樂透彩券搶購熱潮在最近這段日子席捲台灣,購買金額節節升高,街頭巷尾話題不斷,甚至人們日常見面問候用語也從「吃飽沒」變成「簽了沒」,這樣的現象究竟反映了什麼集體的心理意義?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大致可以看到幾個面向: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2011.1.11) 職場霸凌的特性與諮商策略。臺灣諮商心理學會電子報,25期。
近日校園霸凌事件引起大家重視,諮商界也投書發表不少想法與意見,除了校園霸凌,職場霸凌也是員工諮商中的重要議題,筆者曾在海巡署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性關係中的衝突與一般企業組織或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有的衝突不同,兩性的衝突很少在爭取資源(???真沒爭取資源嗎?更年期正逢碰到不少家中
長輩往生或生病,財產給予、或照顧問題等等,甚至外遇,離婚等)),而常常只是對某一議題的立場有別,同時,相對於國家或企業間的衝突中所涵蓋的惡意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明磊(1998)心理劇中角色扮演技巧的應用。收錄於教育部訓委會「角色扮演應用手冊」
壹. 心理劇的內涵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