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刊登於:楊明磊(1996)諮商與輔導,126期,頁30-33

 前言

    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心理劇時,即驚訝於其震憾人心的呈現方式,尤其是看到劇場中的成員可以如此縱情的放聲大哭,及哭泣後所呈現的詳和與了然,更是讓自己感到好奇,何以人在經歷了情緒宣洩後可以有如此大的轉變,隨著持續的參與心理演劇,在主角、輔角、觀眾不同的身份中體會到不同程度的宣洩經驗與釋放,也看到了自己在這些宣洩經驗後的轉變,對宣洩的意義也有了更大的好奇與興趣,於是有了這一篇報告。

 

   電視節目常以「賺人熱淚」來表示劇情的動人心弦,也常用「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等語句來形容一個故事的偉大與感人的程度,彷彿能讓人哭是一件很具吸引力的事。我們也常鼓勵一個人在傷心的時候不妨好好的哭一哭,讓情緒有所宣洩,認為將累積心中的情緒透過宣洩加以釋放對人是有幫助的。然而宣洩真的有用嗎?如果有,是怎樣的用處?在團體諮商中宣洩的價值是什麼?宣洩是否也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宣洩在心理演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如果宣洩有價值,如何引導主角與觀眾走向有幫助的宣洩?是本文想探討的。

 

 宣洩的意義與價值

     宣洩(catharsis)一詞源自希臘文Katharsis,本意為淨化或清潔,或指透過淨化與清潔以達到一種新的狀態(Nichols & Zax,1977

 。在宗教上,宣洩代表的是重生,是靈魂及靈性的釋放。在醫學上,宣洩指的是病人情緒上的淨化。多數學者均認為宣洩是將心中積壓已久的情緒釋放出來以達到放鬆的境界,而學者間仍各自有其不同的角度,對宣洩的價值也各有其看法: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用宣洩來形容在觀看悲劇時所產生的情緒釋放,他認為人可以藉由觀看悲劇以引發心中類似的悲苦心情而達到宣洩的目的。(Kellermann,1984)在心理治療中,Freud and Breuer用宣洩來描述病人突然回想到過去已遺忘的記憶,並伴隨著情緒表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潛抑心中的能量被釋放,受阻的慾力(libido)開始暢通,因而感受到情緒上的釋放。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Moreno,1985)認為宣洩是治療過程的重要目標,透過宣洩,個體可自過去保守角色的束縛中釋放,而宣洩不只是情緒的釋放,還包括認知及行為的釋放,認知的釋放讓人意識到原本壓抑而不自知的經驗,因而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與領悟,同時也擴大了個體的自我概念;行動的釋放則是指在嘗試新的行動中體會到新的可能性,因而脫離舊有的行為模式。Kellermann也認為完整的宣洩應包括情緒、認知及行為三種成份。Blatner(1985)認為宣洩對個體自我的擴展具有(一)對過去隱藏未知的情感的察覺、發洩與整合,及(二)經驗到自我在其社會網絡中的存在等意義。容格(Carl Jung)認為透過宣洩可使人看到自己原本遺忘或壓抑的東西。人可藉此看到的陰影,由此確認個人的完整性,因此宣洩本身即有其治療上的價值,容格在其「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書中有段這樣的話:

    如果我不能投射出一個陰影來,我怎麼可能是實體的呢?

    倘若我要成為完整的,我就必需要有黑暗的一面;只要我意識

    到了我的陰影,我也就記住了我是一個人,同其他人一樣。.

    ....宣洩療法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徹底的傾訴,不僅在理智

   上承認這些事實,而且必須以心靈來鞏固這些事實,真正的釋放被壓抑的情感

      容格同時強調如果只是一個人私下宣洩,則只能得到部份的痊癒,因為此時人還停留在個人的孤獨狀態中,只有借助於傾訴的形式,投身於他人的懷抱中,最終才能解除道德放逐的重負。羅洛梅(Rollo May)在「心理輔導的藝術」一書中認為宣洩經驗是人格危機的重新整頓,而且必須持續地一再調適,如果以為只要宣洩一次就覺得自己已經解決問題,不再有困擾,反而會讓人跌入一種虛假的淨化,一種微妙的自我中心中。和容格相同的是,羅洛梅也認為宣洩本身並沒有讓人解除困擾,卻能促使人接受及承認困擾。綜合以上的敘述,可以將宣洩的意義歸納如下:

 1、宣洩包括情緒、認知及行動三方面。

 2、宣洩本身即有其治療價值。

 3、宣洩的表達需要透過在另一個人(實體的或精神的)面前完成。

 4、不能只靠一、二次宣洩,必需持續進行,才有助於痊癒。

 5、宣洩的最大價值在促使人們釋放情緒壓力,承認及接受自己的問題、以及在行動上找到新的可能性。

宣洩在心理劇中的價值與應用

  Yalom(1985)很早就將宣洩視為團體治療的主要治療因素之一。Yalom針對四篇研究個人成長團體成員觀點的報告分析,發現宣洩在十二項重要治療因素中排名第二。不過他認為單是宣洩並不具有治療效果,必須與其它因素一起配合才具有療效。例如有些報告宣洩是團體過程中唯一有價值的因素的成員,他們在團體中的經驗反而是不愉快的;如果團體具有支持的氣氛時,宣洩對成員的幫助最大。不過為什麼團體支持會對宣洩的治療效果有影響卻沒有很明確的說明,或許其中的原因是:一般而言;人們不習慣大量的表達情緒,因此在宣洩時,可能一方面感到心頭的抑鬱就此舒解,另方面卻也擔心自己宣洩時的「失態」,此時就會很在意團體中其他成員對他的評價,若此時團體的氣氛是相互支持的,則當事人會感到被接納,因而對自己的宣洩感到安心;而如果團體缺乏支持的氣氛,則當事人會覺得自己的宣洩是被批判的,因而感到不舒服,如此也就能解釋何以當事人會一方面認為宣洩有價值,一方面仍感到不舒服。S. Freedman和J. Hurley (1980)的研究顯示在團體後期所發生的宣洩較前期更有價值,也說明了在團體後期通常成員間的支持氣氛較濃,因而讓表現宣洩的成員感到較舒服。由此看來,宣洩的治療價值在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中的差別是,個體在個別治療中宣洩時面對的必然是治療師的接納,於是能專心感受宣洩的力量,而在團體中,則還要分心於擔心團體其他成員的眼光,使宣洩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在團體治療中若要協助成員達到宣洩,事前應考慮該成員對被評價的擔心,及團體成員對宣洩的接納程度。

  以上的討論突顯了一個現象:宣洩原本可以幫助一個人舒解長期累積的情緒壓力的,但是一旦此人進入團體中,則他人負向評價的傷害反而可能抵消對個人的幫助,由此可見團體的影響力(如正向支持)可能比個人的釋放對當事人有更大的幫助。對心理劇而言,主角(即當事人)的成長是在觀眾(即其他團體成員)的眼光下進行的,當主角在觀眾面前呈現自己的故事時,其心中其實正同時經驗四個內在歷程:自己的行動經驗、思考自己的故事在導演的專業眼光中如何被詮釋、擔心其他輔角(與主角同台演出,扮演主角故事中的相關人物)如何評價,以及擔心觀眾正如何以社會道德加以評價自己的故事(或是將自己的自我評價投射到觀眾身上),此時如果能讓主角得到導演、輔角、觀眾的支持,則一方面可以讓主角更專心於自己的個人體驗中,另方面可以讓主角真正的面對自己而不必因對抗他人的敵意,反倒進入一種防衛性的自憐中。Kellermann1985)以Yalom的十二項治療因素請參加心理劇的成員評定,結果分數最高的三項為自我瞭解、宣洩、人際學習,表示團體的力量也非常為成員所看重。國內鄭玉英、王行(民82年)的研究顯示,在心理劇中對主角獲益經驗最具預策力的是團體支持。因此在心理劇中,導演不應只努力於幫助主角有所成長,其實應該先促進整個心理劇團體進入一支持的氣氛中,才帶領主角逐步揭露自我,同時在劇情的進行過程中,也應隨時注意到團體的反應,若團體因某些原因(如劇情冗長、演員音量過小、情節違反道德等)逐漸冷淡,則導演應使用一些方法提昇團體的支持度,或減少主角自我揭露的深度

  而心理劇絕不只是在團體中進行個別心理治療,其實它也具有團體心理治療的效果,而宣洩常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Kellermann(1983)認為宣洩在心理劇中扮演釋放與整合的雙重角色;釋放包括情緒的放鬆與自我表達,自我表達促成了內在現實、外在現實、自我表徵、客體表徵、價值系統、防衛機轉及身體影像等各方面的溝通;而釋放之後也必須走向整合,以加強釋放的價值。整合包括混亂情緒的整理、學習新的因應策略、對感受的分化與辨認、對立情緒的安輔、促進自我對紛亂情緒的掌握等(Kellermann1984)。對觀眾與輔角而言,主角的宣洩也能提供幫助,包括:

1、觀眾看到了主角能如此有勇氣在眾人面前宣洩,並得到了正向的結果,因此加強了觀眾想自我接露的動機;對有些觀眾而言,原本認為自己的問題是不能說或不值得說,但看到主角也能如此說出自己的故事,又得到好的反應,於是開始希望自己也能接受心理劇的治療。

2、觀眾常因個人經驗與主角的故事有相似之處而容易引起共鳴,也容易因主角宣洩出累積已久的情緒壓力而引發觀眾亦開始釋放自己心中壓抑的情感,也達到了治療的效果,不過由於觀眾的宣洩較缺乏行動的部份,因此治療效果可能比主角略小。

3、對輔角而言,因親身投入劇中,其共鳴的程度往往大於觀眾,因主角的宣洩所引發的個人宣洩也較觀眾為強。

4、由於「真情流露」,輔角與觀眾都較容易接納主角,使團體的支持度及凝聚力昇高,增加團體成員的一體感(Hofrichter1973),滿足成員的歸屬需求,減少孤單感。

  在心理劇的帶領中,導演如何促進主角的宣洩,以及如何促進觀眾的宣洩與共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學生自擔任心理劇導演以來,每年平均帶領十八場心理劇工作坊,每年心理劇帶領時數平均超過二百小時,在此以個人的經驗舉例簡要說明一些帶領的技巧:

 ◎從暖身起即鼓勵成員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如請成員主觀尋找與自己家中排行相同的成員分組討論。

 ◎演劇設景時,請成員幫忙;讓成員不時有些行動,如扮演路人、傢俱或請成員製造環境音效,一方面提高成員自發,另方面讓成員更投入劇情。

 ◎若成員較多,讓主角與演員配帶無線麥克風,避免音量過小造成成員聽覺負擔。對於主角某些關鍵的話語,導演可覆述並放大音量,讓主角再次體會,也提

     醒成員注意。

 ◎行動多於說話,少讓主角向團體介紹劇情,以直接演出代替劇情說明,演劇時,導演多使用引導性問句,鼓勵主角與劇中人物對話,可幫助主角投入。

 ◎適當使用音樂或歌曲協助主角進行宣洩,有時候主角已經驗到強烈情緒,但似乎缺乏臨門一腳,此時運用描述類似心境的音樂常能激發主角的宣洩。

 ◎憤怒、生氣的情緒宣洩通常要先於悲傷的情緒,如果主角不易宣洩情緒,有時可能是心中仍有許多憤怒與不平的情緒,若不先加以表達,則不易進入其它的

     情緒宣洩狀態。

 ◎絕不要強力推動主角宣洩,主角不表達宣洩,通常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擔心他人評價,或是有其他情緒仍卡在心中,不論原因為何,都代表主角自發的準

     備不足,若導演強力推動,反而會引發主角的對抗。

 ◎有時主角不習慣或不敢宣洩,可考慮讓主角進入其他角色,許多人比較安於為別人哭,而不習慣為自己難過,如果讓主角換到別的角

  色上,可以幫助主角達到宣洩,不過如果這樣做,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角色中,才算完成。

 ◎主角宣洩時,可以鼓勵產生共鳴的觀眾上台與主角肢體接觸,增加共鳴力量。

 ◎減少主角一個人悶著頭進行情緒宣洩,可避免主角的孤單感增加,讓主角有機會與觀眾中有類似經驗者進行視覺接觸,可提高團體的共鳴。

 ◎分享時,鼓勵成員表達個人經驗,避免詢問劇情或對主角評論、分析與建議。一旦進入評論、分析、建議就會讓人與情緒分離,表達個人經驗則會促進個人

     情緒宣洩。

結語

  綜合而言,宣洩概念的存在,是基於我們相信情緒是一種能量,一種會累積的能量,而流動是此種能量最好的一種存在方式,壓抑、封閉會使能量無法流動造成累積,過度累積造成疾病,宣洩是為情緒能量尋找出口,讓能量恢復流動,能量能自由但有界限的流動,於是人就能更自發更有創造力,生活也更有力量,如同中國的說法:「生生不息」,此時對自我的察覺也不易被蒙蔽,領悟也因此增加。中國最古老的智慧典籍-「易經」中闡述的天地陰陽自然流動似乎也就是這個道理,而許多時候,文明都在用某種形式鼓勵人們壓抑,遵守規範,宣洩,在一個安全的場合,諮商室、團體室,劇場中,或許是人們在文明生活中尋求返璞歸真的一種途徑吧!

參考書目: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sir100 的頭像
    yangsir100

    楊明磊

    yangsir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